1998-06-22

王金波: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及一些改革措施——论共产党的极权主义政策(之二)

很多人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和事实:在学校里成绩平平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有不少人成就不凡,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却有不少人工作成绩平平。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和事实:国内成绩并不特别突出的学生,在国外却可以取得卓越成就。

这样的现象和事实只能这么解释:中国的教育制度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压制了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真正有才华的学生成长和冒尖。

不仅仅在人文科学方面如此,自然科学方面亦然。这就是为什么共产党上台以来不仅人文科学领域基本上万马齐喑,自然科学的成就也并不显著的原因。贯穿整个传统教育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封闭式灌输。这是同极权主义的统治特点相适应的。极权主义统治的特点是全面控制,共产党的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它从各个方面把学生完全封闭在一个围墙内,然后填鸭式地强行灌输。

中小学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没有错误,一句顶万句。很多老师根本不尊重未成年人独特的心理特点,强迫学生像大人一样老老实实听课,把老师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东西都“吃透”就行了,绝不允许学生从教学中未涉及的领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开发自己的智力和特长。课后布置繁重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少学生早早戴上眼睛,或者身体发育不良。有的老师还常常伴有体罚,动辄罚站、打耳光,侮辱学生的人格,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妨碍了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和天赋的学生,老师往往通过强调“全面发展”来打击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比如你的数学成绩极好,其他课程一般,总分不高,老师就不会给你好眼色,逼迫你在其他课程上多花些精力,因为高考看的是“总分”,需要“全面发展”,你数学再好也白搭,总分不够也照样考不上大学。假如你擅长美术,那就更糟了,老师往往把这看成是“歪门邪道”,逼迫学生不得不把精力花在大量的数学演算和历史、政治的背诵上,白白浪费年幼时开发艺术特长的大好良机。至于家长,也往往配合这种教育制度,对孩子过分严厉地要求,既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也不用干的生活,又把他们压抑得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升学考试的“全面考核”是造成这一恶果的直接原因。升学考试所考核的惟一标准是分数。虽然近几年有些地方采取了“会考”、废除“百分制”等改革措施,但总起来说仍未跳出“惟分数是从”的圈子。这种为分数而分数的考核制度严重束缚了未成年人智力的正常发育和特长的培养,造成大批“高分低能者”,严重扼杀和摧残了大批本来在某领域极有前途的人才。

初等、中等教育如此,高等教育亦然。下面着重谈谈高等教育。

先从招生方面看。虽然各省的具体政策不同,但从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20多年的情况来看,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未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大学生们所学的专业未必就是自己所喜欢,或者是有发展前途的特长专业。

以1991年山东省的招生制度为例,考生于高考前两个月即5月初填报志愿,所报志愿数目非常有限,本科、专科、中专院校各为2个统招志愿和1个委培定向志愿,每个志愿院校含4个专业,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

取生时由各院校取生老师挑选,选中的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考生分数达到了该校录取线,专业亦为考生所选;二是考生分数达到该校录取线,但专业非考生所选;三是考生分数低于所报志愿院校录取线,被调剂到其他院校,所学专业即为随意安排。这三种情况仅有第一种比较充分地尊重考生个人意愿,但绝大多数考生的命运属于后两种。

这种招生制度存在什么弊端呢?

首先,从填报志愿到高考的两个月内考生自身情况的变化,考场上临场发挥是否正常,以及意外事故的出现等,这些变数使考生摸不准两个月后自己到底能考多少分,从而缺乏填报志愿的最后的实际依据。

其次,取生制度不能充分考虑考生的特长和意愿,许多考生就在取生老师随意的一念之中被定了终身。这种计划体制下的做法使大批考生丧失了学习自己有发展前途的特长专业的机会,使他们在高校里成绩平平,以后工作也平平,甚至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干脆放弃了专业,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其他部分省份以及现在的山东省的招生制度,就合理多了。首先是填报志愿放在高考之后,考生可以根据高考的实际情况估计自己的分数填报可能考上的院校,或者干脆公布分数之后再填报志愿,这就大大增加了录取院校即所报志愿的可能性。其次是计算机取档既可避免了托关系、走后门的腐败现象,又降低了考生命运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招生制度是个前奏,重头戏是大学里的高教制度。

中国的高教制度传统上沿用类似中小学的教育方式,采用的是围墙内的强行封闭式灌输方式,注重的是考试分数,而非能力的培养。

第一,传统的高教制度抱持着中小学教育的方式,不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和在某领域内良好发展的前景,考试分数几乎被看作是考核的惟一标准。有些老师的口号是:“学生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发明创造的。”这是严重亵渎高等教育的行为。

第二,除少数名牌大学,各院校一般采用事实上的学时制。学时制是传统高教体制最大的缺陷,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由,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一步步丧失对自己有发展前途的特长领域的兴趣。

第三,选修课所占比例太小,学生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太小。

第四,很多院校对转校、转系、转专业做出种种不合理的限制,使转校、转系、转专业几乎成为不可能。由于高考时考生不够成熟,对各院校的情况了解不够,在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不适合学习该专业,或者由于水土不服等客观原因而希望转校、转系、转专业。另外有些学生所在院校或所学专业本来就是他不喜欢甚至特别讨厌的,也希望换一下院校或专业。但是这往往经过特别复杂的程序,没有特殊情况一般办不到。

以上情况主要存在于前几年规模不大、师资力量不太强的院校中,少数名牌大学或改革试点院校可能例外。当然,现在的情况正向良性发展,许多院校已向合理化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照国外的一些教育制度,和国内的一些改革措施,并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我认为高教改革可以采取下面一些措施:

第一,国家增大对教育的投资。国家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仍然严重偏低。

第二,与毕业生全部自主择业的政策相适应,打破各行业部门拥有自己院校的局面,把这些部属院校逐步转变为地方所有、教育部直属或双方共办的方式。

第三,允许私人办学。国外不少名牌大学均为私立学校。国家可对某些院校实行私有化,同时鼓励成立私立学校。

第四,学费全部自理,国家可采用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学生提供帮助。

第五,扩大生源范围,既从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也从符合一定的、但不是太苛刻的条件的社会人员中招收,使更多的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第六,平时在中学里多介绍各院校的情况,让考生在考前对各院校有充分的了解。

第七,填报志愿采取双向选择制度,由考生掌握主动权。考前考生向志愿报考的院校写信介绍自己的情况,申明自己的特长和志愿发展的领域。取生时各院校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他们的特长和志愿发展的领域的意愿。考生可以同时报考数个院校,若不止一个院校同意录取,则由考生决定去向。

第八,除规定的几门高考必考公共基础课外,各院校可采用单独加试的方法来甄选自己想要的学生。

第九,各系不再将学生细分至各专业,由学生在毕业前夕根据论文题目选定专业,但该专业的基础课所修学分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十,放松对学生转校、转系的限制,由学生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且经批准后可很容易地转校、转系。

第十一,实行完全的学分制,规定好每门课程的学分,考核合格后即可得到该门课程的学分。

第十二,大大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除各专业的个别基础课必修外,绝大部分改为选修课,学生可任意选修。

第十三,学制实行弹性化,比如本科在2-7年内学完,专科在2-5年内学完,这样可以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希望尽早结束学业,可以在2-3年内修满学分毕业。有的学生因家境太穷而不得不边工边读或先工后读,可以拖延几年。有的学生因意外情况需要休学,也可拖延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有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同时又可将社会上的信息及时反馈回学校和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第十四,全部实行公开课,由学生任意选择和淘汰授课老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地吸收知识,又可以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第十五,补考与毕业、学位脱钩。由于学制的弹性化,每门课程至少一年设一次,每门课程可以反复考,直到及格为止。除所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须满一定学分外,总学分达到规定即可毕业。本科以上毕业论文改为学位论文,及格即可获得学位。

第十六,注意能力的培养,创造发挥特长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图书资料、仪器设施、讲坛、鼓励学生的创造发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设立专项奖学金对优秀者予以奖励。

当然,有些措施可以改得更为彻底,比如对与选修有关事项的规定,以及生源范围的扩大等。

与以上措施相配合的是,必须实行学术自由。不仅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科学更需要学术自由。这样就要求实行较宽松的政治,也即要求教育制度弊端的根源——共产主义制度必须结束。

1998-06-22,山东临沂

【作者注】

本文写于8年之前,针对的是当时及以前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状况。尽管目前情况已有所发展,文中提到的一些内容已经有所变化,但主要的方面并未改变。

2006-02-04,山东莒南

民主论坛 http://asiademo.org/read.php?charcode=GB2312&id=72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王金波简历